2009/1/1

記憶珊瑚

紀錄觀點系列

柯金源導演


‧索書號 VCD 987.81/2846/2004/v.68

‧簡介 (片長60分鐘)
這個環境生態紀錄片,其時間紀錄縱深,自1993年起,到2004年4月為止。本片對陸地觀察與海底潛水紀錄樣區,除台灣本島各主要珊瑚礁區之外,還鎖定較重要的離島,像是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東沙島、基隆嶼、七星岩等島嶼的海域礁區。


在「記憶珊瑚」這部環境生態紀錄片中,有人類「過漁現象」的反省,與對珊瑚資源不當利用的批判,更有海洋重大污染的後續追蹤,以及工業區開發、犧牲珍貴藻礁生態的盲點。另外,製作小組更遠赴南中國海的東沙環礁,以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

從本片表現結構來看,它沒有一般環保紀錄片的激情控訴與吶喊,片中海底影像與創作風格,加上獨特的海洋音樂相結合之後,海洋人、珊瑚與音樂的交融情緒,隨著音符為之起伏、沉澱、思考。因此,人與海洋的距離拉近了,使珊瑚礁的存續,不再只是嚴肅的選擇題。

「記憶珊瑚」紀錄片的軀殼,是由海洋及珊瑚礁水中影像來舖陳,「愛海」是片中感性訴求的主體;人與珊瑚礁的互動記憶,成為片中劇情的主軸。本片製作人柯金源先生,從台灣各地海洋遺留的記憶,去尋找靈感、進行反省。譬如早期水族館裡的熱帶魚,大部分是來自南台灣的珊瑚礁魚類;澎湖隨處可見、並已走過百年歷史的「咾咕厝」,是由珊瑚礁石所堆砌而成;小琉球整座島嶼是由珊瑚礁所形成的,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高位珊瑚礁與珊瑚化石。

每年一到南台灣海域的珊瑚產卵季節,愛海的人,心裡也隨著珊瑚釋卵情形,跟著緊張、驚喜、感傷。在蘭嶼,有老人經常告誡年輕人的警語---如果把珊瑚礁給拆了,大海會生氣,可能會引起海嘯大浪,繼而沖毀家屋、水芋田!而且,以後海裡就會再也捕不到魚了......。在綠島的記憶中,有一塊獨自聳立在海床上,可能是全世界最老、活的珊瑚,約生長了一千多年,人們戲稱為「大香菇」,在海中,人跟它比較起來,顯得相當渺小與短暫。阿美族和達悟族人,浮潛抓魚的傳統捕魚方式,就像是與海中的生物,處在同一個空間來搏鬥。

柯金源分析:「我們發現從海底到岸邊,愈容易到達的海岸,珊瑚生長的環境就更加惡劣。同時也認為小琉球、綠島,只是患了暫時的海洋失憶症。而阿瑪斯貨輪的油污染事件,則是因為僵化的官僚制度,錯失了海洋污染的防治先機。污染事件雖然已經過了三年,人們也漸漸的淡忘了,但海底珊瑚礁生態危機並未完全解除。」

至於台灣珊瑚礁的健康情形,台大海洋所教授戴昌鳳表示:「台灣部份海域的珊瑚群聚,已被破壞到一個臨界點!以南台灣海域的珊瑚覆蓋率為例,十年前,平均起來大概有50%以上,有些地方還會超過50%-75%,像南灣眺石的比例,以前大概也在50%左右,但是前二、三年,我們調查眺石珊瑚覆蓋率的時候,已經降到15%以下,今年是有恢復了一點。另外,有一些遭受嚴重破壞的地區,更要趕快進行保育措施,否則,可能再十年或再二十年,部分珊瑚礁區將會消失,以珊瑚礁區為主體的生態系,也會跟著崩潰。」

人跟大海的關係,究竟要如何書寫?也許是台灣原住民傳說中的「海洋智慧」。今年,「記憶珊瑚」再度蒐尋珊瑚礁的記憶,在海洋中期待每一段生命的奇遇。人在深邃湛藍的水晶宮中遨游,就像受到母胎溫柔的呵護與自然;輕輕的、只需要相互感受、疼惜對待,人與海,已不再需要言語。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