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桂導演
中、英字幕
‧索書號 DVD 987.84/7264/2004
‧簡介 (片長55分鐘)
1980年(民國69年)政府決定興建核四,到2001年(民國90年)二月,新政府宣布核四停工再復工,在台灣社會或政治史上,「核四案」引發的掀然大波與對抗程度,大概絕無僅有。
核四的複雜,以及決策的困難與反覆,除了技術上有一定的專業難度,尋常人難以一窺科技的堂奧。它確實牽涉到更高難度的社會價值根本衝突---那就是科技的、經濟的、環保生態的、人文的,以及到底像這樣牽扯數千億鉅額成本,加上一塊土地的興衰、人民生活的安全,還有那後代子孫福祉的重大公共政策,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決策過程?
公共政策的形成,難道只是政治菁英(政治人物與核電專家)的事?民間呢?台灣到底有沒有civil society?有沒有公共空間討論的可能性?核四建與不建的政治過程中,一個經常的現象是:政治人物與主流媒體,對政治、政黨利益的關注,顯然遠大過於政策本身的討論,以及與民意(不等同於代議政治)對話的可能。因為與民間對話的企圖,在整個核四是否復建的過程中,神祕地消失了(如果不是被有意義排除的話)。
同時,不管擁核或反核,在探討「核四」這項政策時,通常也示範了「把對方妖魔化」的策略,那就是「只問立場,不問知識」,到最後不靠拳頭,就只好數人頭了。這實在是台灣民主轉型十多年來,一個值得記錄與系統觀察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