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

部落漂流到金樽

紀錄觀點系列

馬躍‧比吼編導


‧索書號 VCD 987.81/2846/2002/v.44

‧簡介 (片長60分鐘)
對從事藝術創作的原住民來說,對自己生長的部落,總有某種莫名的距離,所以這些人喜歡到別的部落作客。這種心情是「近鄉情怯」嗎?還是....?是不是將這些愛到別的部落作客的人,集合在一起,因為他們有某種共同的意識,所以就可以叫做「意識部落」了呢?他們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創作,有體力的話可以出外打拼,累的話可以回來尋找安慰......。


原住民以前辦活動,一定是由政府來主導來召集,特別是跨越不同族群的時候,所舉辦的大型活動,總是顯得特別無聊、白痴、毫無意義。原住民的活動通常只是漢人活動的點綴、熱身或複製,從來找不到自己的主體性;這一次,「意識部落」的人,自發性選擇到金樽生活並創作,不需要政府任何的補助。這樣的自發性,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成果呢?這和官方所舉辦的活動,到底有什麼差別?實在值得大家期待。

另外,原住民的「時間感」,常與中原標準時間有很大的差距。問他們要作什麼?要用什麼做?什麼時候會做完?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你不要急!時間到了東西自然就會出來。」再問那是什麼時候呢?「那就自然而然嘛!感覺到了自然就會做好。」時間對紀錄拍攝的人來說,反而是更大的挑戰,因為時間都在他們的手上。

在「意識部落」裡,十幾族的人在此地人來人往,不管來自高山或來自河邊,來到金樽的海邊,都要適應沒水沒電的克難環境。這種極簡陋的生活方式,對藝術工作者而言,會有什麼影響呢?各個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會呈現什麼樣的景象呢?在本片中將一一探討。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