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

吶喊

紀錄觀點系列

廖錦桂、古國威導演


‧索書號 VCD 987.81/2846/2003/v.70

‧簡介 (片長60分鐘)
接續公視教改紀錄片<魔鏡>,揭露能力編班問題,緊接著所推出的二部曲<吶喊>,將進一步記錄國中義務教育的根本核心:考試文化與老師專業自主的困境。


本片描述一所尋常的國中裡,四個田徑隊小男生和他們老師的故事。四個人裡,家羽、家源、明聖在前段班,政偉在後段班。政偉是個來自偏遠山區的布農族小帥哥。

高個子的家羽喜歡運動,是因為家裡有一個很會唸書的哥哥,不如發展自己的運動天份。他喜歡講話大過於睡覺;憨厚的家源,夢想是當一個很優秀的運動員;鬼靈精明聖喜歡田徑,完全出於深謀遠慮---因為他擔心個子太瘦小,當兵會被操得太兇!而小帥哥政偉喜歡賽跑,是因為「看到有人跑在前面,就很想把他追過去」。

這四個小男生,去年聯手拿下南投縣運接力賽的雙料冠軍。他們共同的夢想,是到全國大賽「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教學樓的老師,卻要他們在教室「好好讀書」。

上學期期末,家羽開始得了失眠,升學班的導師,要把他跟班上另一個同學,強制轉到後段班!理由是:他上課太愛講話,破壞班上拼升學的讀書風氣.....。

政偉所在的後段班,是個原住民學生特別集中的班級,許多來自埔里最偏僻的仁愛鄉中正村布農族跟排灣族小孩,都集中在這裡,還有一些單親跟隔代教養的小孩。由於國小沒有補習,或因為經濟文化弱勢的緣故,他們在國一入學時,就在大人的考試競賽中敗下陣來。在大班教學中,老師上課忙著趕進度,卻更像喃喃自語的催眠;這些被貼上「不會讀書」標籤的小孩,像工廠生產線上的瑕疵品,慢慢的被體制放棄而自我放棄---上課時睡成一團。他們最喜歡的課,是可以煮飯的家政課,跟大唱流行歌的音樂課。

本片當中,政偉演唱他最喜愛的歌---周杰倫的「以父之名」:無奈的覺悟,只能更殘酷,一切都為了通往聖堂的路......還來不及哭, 穿過的子彈就帶走溫度......。」

這是一所普通國中裡孩子的吶喊。在震耳欲聾的升學競賽中,卻是如此微弱。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南投埔里鎮上的宏仁國中。宏仁是教育部「新校園運動」的重建學校之一,也被教育部列為九年一貫「標竿一百」的指標學校。

宏仁是最大型的小校,全校有23班,每班37-38人,學生約850人、老師48人。這所30幾歲的「老」學校,近四、五年來面臨老師換血、年資五年內的新進老師約佔三分之一;20年到25年的佔另外三分之一,中間「中生代」的老師則佔三分之一。

在埔里鎮上三所國中裡,宏仁的升學排名,一直是「老三」!過去十年裡減了十班,學校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班壓力。減班,就意味著有人要失業。

宏仁,是一個在教育斷層中努力重建的典型個案。921大地震後,老的老師退休比例極高,重建過程的艱辛,使新進老師跟中生代老師之間,建立起新的情誼,這所長年在升學市場受到擠壓的學校,因為新進老師的帶動,開始有了新的可能。

但幾年下來,它有沒有做出真正的成績?我們在老師身上,有沒有看到「對」的精神----那就是「老師是真的愛小孩」、「對教育有熱誠」,還是只把教書當作鐵飯碗,一個福利好又有保障的「維生工具」?

我們在紀錄片中,清楚紀錄了宏仁部份老師新的嘗試、新教學改革的努力,以及認真老師的掙扎;但我們更強烈感受到老師們個別的無力感!像許多普通的國中一樣,宏仁當然有一些認真的好老師,,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孤軍奮戰,在學校升學主義的主流文化中,始終在跌跌撞撞!

一個好的老師,要怎樣跟整個升學主義、考試文化對抗?本片以「吶喊」為名,喊出許多人內心的無奈和痛楚。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