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

臺灣百年人物誌.第二季

‧索書號 DVD 783.32/4318/2003 v.1-v.4

‧集別(全4集,每集片長75分)
<第一集>
雷震 雷震,在一九四Ο年代曾經是黨政高層的紅人,一九四九年,他主導創辦了《自由中國》雜誌,深刻地反省、批判時政,逐漸成為威權統治時代最知性而強悍的反對力量。一九六Ο年,雷震與高玉樹、李萬居等台藉民主菁英籌組「中國民主黨」,冀望以實際的民主力量制衡中國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但卻在正式組黨前夕因莫須有的罪名繫獄十年。
以雷震的背景和資歷,他原本是極有機會可以躋身權力核心的,但他卻選擇了一條滿佈荊棘的道路。雷震的悲劇,是中國知識份子的悲劇,一位素樸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被時代的狂潮淹沒,成為民主路上的祭品,但是他的見地與風骨,卻影響了往後數代的知識份子及民主運動者。
殷海光
殷海光曾在五Ο年代的《自由中國》扮演最鋒利的一枝健筆,在台大哲學系十七年,他也被譽為「台灣大學最賣座的教授」,影響當時哲學系的學風極深,許多學生以及青年學者視他為思想導師。他在生前曾經希望死後在墓碑上刻下「自由思想者殷海光之墓」,在思想不自由的年代裡,他矗立於主流價值之外,堅持他所認定的真理與價值,這也許正是他最貼切的寫照。

<第二集>
尹仲容
一九五Ο年代初期,台灣經濟百廢待舉,在那個艱困的年代,尹仲容引領了台灣的經濟從瓦礫中掙脫出來,走上安定的道路。從五Ο至六Ο年代,尹仲容在不同職務上,包括中央信託局、經濟安定委員會、經濟部任內,陸續推動各項工業。而他在擔任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推動一連串外匯貿易改革措施,刺激了出口生產事業以及整個經濟的繁榮,開創了往後數十年內台灣出口貿易及經濟的快速成長。
林茂生
從一九一Ο年代後期到一九三Ο年代,林茂生幾乎將所有的時間與精神奉獻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事業上,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為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做為根基。戰爭終了初期,林茂生以雀躍之情迎接「祖國」的到來,但是時局的急速惡化,卻令他的憧憬破滅。身為教育家的林茂生透過他主辦的《民報》,對陳儀政府的貪汙腐化與社會的不公不義痛下針砭,卻在「二二八」之後換來無情的撲殺,理想與熱情瞬間灰飛煙滅。

傅斯年
曾是五四運動要角的傅斯年,早年在中央研究院創辦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他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為中國的史學研究打開了全新的格局。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傅斯年抱著「歸骨於田橫之島」的決心,來到了臺灣,並且將日本人離台後幾乎歸零的台灣大學,發展為臺灣學術及高等教育的重鎮。雖然他主持台大僅年餘即猝逝於省議會的質詢臺上,但他所立下的風範卻仍是學術及教育界,甚至所有知識份子的高標。

<第三集>
謝雪紅
本名謝阿女的謝雪紅,1901年出生於在彰化苦力家庭。1919年,謝雪紅前往仍在日本勢力範圍下的中國青島,正逢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熱潮,思想因而受到衝擊,體會到「革命就必定要流血,要革命就會有人犧牲」,於是正式將謝阿女改名為「謝雪紅」,這三個字自此成為台灣革命前輩反男性沙文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反中華沙文主義的象徵。不論身在台灣或中國,謝雪紅對於台灣前途始終堅持台灣獨立自主的精神,她的一生,已不單是一位女性革命家的寫照。
楊逵
曾在台灣高壓統治的年代裡受到壓迫的作家楊逵,在文學創作上深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啟發,但是他的觀照與筆觸卻又更為尖銳。做為一位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楊逵,早在開始寫小說之前,就已經積極參與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以實際的行動關心中下階層的問題,而這些經驗也成為他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重要泉源。他在作品中緊密結合了親身的農民運動經驗,與民眾站在一起,向殖民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出抗議的聲音。

吳三連
1950,國民政府遷臺,在省政上大量起用台籍人士,吳三連奉派就任省府委員兼官派臺北市長,並在第二年獲選為第一屆民選臺北市長。1954年吳三連卸任臺北市長後,投身台灣省議會,前後擔任六年議員,成為為民喉舌的民主急先鋒,與郭雨新、郭國基、李源棧、李萬居被喻為「黨外五虎將」。吳三連出任「自立晚報」發行人期間,努力堅持客觀、公正立場,以獨立民主的精神,樹立報格典範,在威權統治時代,為台灣留下一小片言論自由的空間,是戒嚴體制寒冬下的一股暖流。

<第四集>
林朝棨
林朝棨是台灣第一位地質學家,他以一輩子的行腳、著述,承繼並開創台灣地質研究的重要方向。1963年,林朝棨發表《台灣之第四紀》一文,就此奠定台灣第四紀地質的研究基礎,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林朝棨彙整過去日本學者的文獻史料,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地整合了台灣地質、地形的知識,非但連貫了臺灣自然史研究的命脈,也發揮了學術承先啟後的作用。
許世賢
有「嘉義媽祖婆」之稱的許世賢,自1957年第三屆省議員起,與李萬居、郭國基、郭雨新、李源棧和吳三連等人號稱黨外「五龍一鳳」。1968年,許世賢當選第六屆嘉義市市長,成為台灣第一位民選縣轄市女市長。綜觀許世賢將近半世紀的政治生涯,她培養了南台灣長達四十年兩代三人家族政治傳統,開創台灣女性政治參與的先鋒,她的一生堪稱台灣地方史、女性奮鬥史的典範。
廖文毅
出身西螺望族的廖文毅,從一九五○年代初期開始,就站在他與兄長廖文奎所建構出的紮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努力地為台灣獨立運動打開國際能見度。一九五六年,他在東京成立了「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為台灣獨立的先聲。廖文毅在一九六五年的返臺「投誠」,雖然重挫了臺獨運動,被許多人評為背叛者,但我們寧可視他為「被解除武裝的先知」。
王育德
王育德是台灣獨立運動最重要的啟蒙者之一。1960年,他主導、創辦《台灣青年》雜誌,以批判國民黨政權、宣揚台獨理念為中心理念,探討國家體制的思想貫穿整個60年代,成為當年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海外政論刊物之一。在王育德推動獨立運動的概念中,語言,尤其是母語---臺灣話,一直是他關心的治學主題。王育德認為語言是凝聚民族認同感的符號,一旦失去語言,民族也就形同滅亡。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