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製作、發行
‧索書號 DVD 989.2 0733 2009 v.1-v.26
‧簡介(全25片,每集片長60分鐘)
1, 純樸文學:鍾理和〈復活〉及〈蒼蠅〉
鍾理和,人稱「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1915年生於屏東高樹。他的人生際遇充滿險阻危難,在現實經濟、生理、意志各方面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卻也因此萃煉出珍貴的人生智慧;永不屈服的堅毅靈魂,是鍾理和文學的最重要特徵。
鍾理和的作品深刻描述生活面貌,大部份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間完成的。本集所介紹的〈復活〉,記錄一段早夭的父子情緣,深沉的痛苦與懺悔,惟有在愛中才能得到救贖。至於〈蒼蠅〉,其實就是描寫影響鍾理和一生的「同姓之戀」充滿憧憬而又無奈的開端。
2, 文學原型: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1900年出生於新竹新埔,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傳統將他培育為公學校教師,在偶受女同事的刺激下,開啟了創作小說的興趣。他的個性耿直,後因抗議日人郡視學侮辱台籍教師而去職,遠走南京,出任記者。這段親炙「祖國」的經驗,促使他思考台灣人的身份定位。
他在戰爭期間冒險完成的長篇小說〈胡太明〉,就是記錄台灣人在戰爭前最深刻的中國經驗和最深層的命運探討。這篇小說後來改名為〈亞細亞的孤兒〉,生動地刻劃了台灣人認同混淆的困局,〈亞細亞的孤兒〉一詞因而不朽。吳濁流作為小說家的特質與風格,在這部作品裡已大致奠定,是一種自承春秋之筆而寫作的使命感,因此有人描述他為「社會病理家」。
3, 苦悶幽情: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龍瑛宗,1911年生於新竹州北埔庄,台灣商工學校畢業後任職於銀行。1937年,他的第一篇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得到日本改造雜誌懸賞小說佳作獎,這是觀察龍瑛宗文學風格的指標作品,同時也是日治時代的台灣文學因受戰爭時局影響而產生重大轉變的分界點。和先前以社會運動為宗旨、強烈批判現實的寫實風格不同的是:龍瑛宗的小說開始呈現現代人心理的挫折,描繪黑暗沉重的殖民社會中,台灣青年的苦悶與壓抑。是從客觀外在世界的描寫,走向內在心靈世界的探索。
龍瑛宗筆下的人物以知識份子為主,雖然承受環境的扭曲而有宿命論的傾向,但絕非自甘墮落或向命運屈服。龍瑛宗曾說:「我所以不停的寫,只是不願讓這一段歷史空白,想藉文字給子孫們留下記錄,讓他們瞭解在異族統治下所受到的羞辱和無以言對的痛苦。我實在有責任記下這段坎坷的經驗。」由此觀之,龍瑛宗反映當時知識份子的「屈從及傾斜」,也可視為另一種型式的批判和抵抗吧!
4, 浪漫與幽默:葉石濤〈葫蘆巷春夢〉
葉石濤,1925年出生於台南,1951年陷入白色恐怖浪潮,被捕入獄三年。這段遭遇使他的文學生涯中挫十年,直到1965年才重返文壇。
葉石濤是知名的台灣文學理論家,同時也是一位小說創作者,他寫出了台灣文壇僅見的浪漫主義小說,本集所要介紹的〈葫蘆巷春夢〉即是此一風格作品。
葉石濤曾如此詮釋自己的創作:因為他經歷過人世間所有的齷齪、冷酷、自私,始終在極限狀態下過活,使得他的作品能夠表達出徹底咀嚼過人生之後所散發的況味。作為浪漫小說的示範,他在小說裡表現透視人生而又玩世不恭的個性,往往將辛酸、愁苦不已的遭遇,以滑稽突梯的情節和語調寫出,引人發笑。但幽默不是他的特質,其下隱伏的陰鬱、凝重,甚至是殘酷、冷漠的生命本相,才是小說家葉石濤的真正指向。
5, 賴和〈一桿秤仔〉〈善訟人的故事〉
在台灣現代文學史上,賴和享有「台灣新文學之父」的尊稱。他生於1894年,卒於1943年,幾乎與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相終始,而他的生涯和他的文學,也成了那段黑暗歲月的直接見證。
賴和幼年接受傳統的漢文教育,所以舊學根柢深厚,後來因積極投入文化抵抗運動,改寫新體詩和小說。他的小說人物都是以庶民為主,描寫農民、婦女、菜販…,而批判、指責的矛頭則指向警察、士紳、官吏。例如本集所要介紹的〈善訟人的故事〉,即鮮活地揭露殘存的封建勢力,以及傳統士紳階級的腐敗性格。〈一桿秤仔〉則描寫初做生意的菜販,被慣於欺壓良民的巡查無理刁難,激發了捨命與惡警一拚的決絕。賴和藉故事中一桿「官廳專利品」的標準秤仔,竟因巡查大人索賄未遂,一下子失去它的標準性而被「打斷擲棄」,反映出統治者殘酷法令的虛妄。賴和以他的熱情、行動打造出來的文學風格,深具批判、制裁的作用,甚至可以啟示來者,「打造出一把適合他們標準的全新秤仔」。
6, 美麗與哀愁: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
宋澤萊是雲林二崙鄉人,大學時代就寫了三本心理小說,是早慧型的創作者。他的寫作風格多變,小說、散文、新詩、評論…都有所嘗試。
宋澤萊自述「打牛湳村」這一系列作品是在他的「寫實主義時期」完成的,是出於一種「對人生懷著譏笑」的人生基調所產生的文學型式。當時他剛由師範大學畢業,回到故鄉當教員,藉著教師的身份出入一些場合,在各種婚喪喜慶及迎神賽會中逡巡。隨著社會接觸面的擴大,他日益陷入憂思和譏諷之中,開始想用一種古樸、反技巧的方式來從事他的現實描寫,至於題材則決定於他唯一所能認知的現實:農村。
在「打牛湳村」系列中,宋澤萊描寫幼年的玩伴、反映農家子弟的挫敗心情、以及一件牽連甚廣的騙穀案。有評論者認為他為台灣鄉土文學立下一塊新的里程碑,其中「糶穀日記」甚至被視為詳實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也許正是因為這份真實,才帶給人由衷的感動吧!
7, 農民文學巨擘:鍾鐵民〈約克夏的黃昏〉
鍾鐵民,1941年生,是台灣文學不朽前賢鍾理和先生長子,憑其父子親炙與心性相近,加上長年生活體驗,彼為當今最優秀的農村小說家。其「竹叢下的人家」,把老社會老鄉村特有的「懶骨人」寫得活靈活現,當時鍾鐵民二十七歲,從此被認為子承父志,家傳有人。
「約克夏的黃昏」以一頭種豬自白,寫活台灣老式養殖業的興衰史,全文以諧謔語氣行文,一路道來,刻畫了農村樣貌,側面批評了農畜觀念與政策缺失。
這是一篇笑中帶淚的作品,技巧純熟,語言活潑,尤其以豬種為「viewpoint」進行,頗能予人移情體會之妙趣。
8, 大地情深:吳錦發〈燕鳴的街道〉
1954年生的吳錦發,譜系上被列為台灣第三代作家,是文學界最擅說故事的人物之一。早年從事電影,轉而小說;入報社任編輯與主筆之後,成為時論政論高手,在政治上他是選戰謀略師爺。九○年後成為高雄柴山環保強力推手,從生態進入,出入佛理,而以「生活禪」文字與「眾生」結緣。其小說風格還在蛻化中,多篇佳作已有定評,尤其關注原住民文化、生活的篇什,極受推崇;「燕鳴的街道」係早期佳構之一。
「燕」作寫的是探討原住民新生代,面對現代文明沖擊下,原有規範崩頹,價值解體;逐漸淪為都市畸零人的命運。「幼瑪」的身影,在台北市、高雄市經常出現…。
9, 惶惑的青春:鍾肇政〈八角塔下〉
鍾肇政,1925年出生於桃園龍潭,戰後才開始學習中文,投入文學創作。他早期的作品〈濁流三部曲〉描述自己在日治時代「被殖民」的成長經驗,由公學校而私立中學、升學考試失敗、至公學校擔任助教,終戰前進入彰化青年師範就讀……這是一段台灣青年歷經「皇民化運動」和「大東亞戰爭」,充滿苦悶和徬徨的歲月。這部<八角塔下>是敘述他在中學時代在日治時代下,對未來、對愛情所產生的疑惑。
10, 黃娟:〈虹虹的世界〉
黃娟,出生於桃園,是屬於戰後第二代的台灣作家,60年代中期出國之前已有小說集<小貝殼>、<冰山下>、<這一代的婚約>及長篇小說<愛莎崗的女孩>問世;赴美停筆多年,直到80年代才再度以嶄新的典型───台美人文學活躍於台灣文壇。
從1961年迄1968年辭去教職赴美前的八年間,是黃娟小說創作的第一階段,親情、愛情、友情是她最常闡釋的主題,在濃厚的生活務實取向中傳達了略帶生澀但踏實的世界觀。80年代復出的黃娟依然是堅信篤定的生活觀察者,不同的只是描寫的樣本變了。本集所要介紹的〈虹虹的世界〉是描寫一位退休老兵與一位弱智女子相惜相伴的故事,他們同處於社會邊緣,年齡差異相當大,本身所具備的所謂「條件」也不佳,但是內心的純良與真摯,使他們能夠超越苦難,成就一段樂於奉獻、歷久彌堅的婚姻,傳為地方佳話。小人物中見大愛,〈虹虹的世界〉正是一個愛的世界!
11, 鄭清文:〈三腳馬〉
鄭清文,1932年生,是戰後第二代代表性小說家;以純淨的作品,誠摯的寫作態度,樹立彼為台灣文學風標的地位。其作品有日文、英文多種翻譯,刊行海外,極獲好評。
〈三腳馬〉描寫日至時代一個鄉下小孩曾吉祥,自小即因鼻樑正中長有醒目白斑的怪異長相而倍受欺侮,並且被冠上「白鼻狸」的渾號。被歧視包圍著長大的他,一心想要離鄉尋求新天地,然而來到城市之後,他外貌上的缺陷依然是眾人取笑的話題。終於,這個孤獨、自卑的弱者,找到一種方式來發洩其報復的心理──他去向日本統治者告密,陷害那些欺負他的台灣人被抓去拘留。從此以後,倚恃當權者、認同當權者轉而壓迫同胞成為他的立身之道;為「四腳」日本人當線民的曾吉祥,在敢怒不敢言的鄉人眼中,是一個令人憎恨的「三腳」。
光復之初,為了逃避鄉人的報復,曾吉祥倉皇逃回老家,獨留其妻玉蘭面對眾
人,她忍辱跪在廟前為他贖罪、求恕。未幾即染上傷寒死了!自覺罪孽深重的曾吉祥從此自我放逐,不敢面對親生兒子,獨居於山中以雕刻維生,他所刻的馬一隻隻都是充滿痛苦、愧怍的跛足的三腳馬….。
12, 陳千武:〈獵女犯〉
陳千武,1922年出生於南投,中學時代即嘗試創作新詩及短歌,也發表過小說。1942年,被徵召加入「台灣特別志願兵」,派往爪哇參加太平洋戰爭。戰爭結束後,部隊被英軍接收,又被迫參加了印度尼西亞獨立軍的作戰,直到1946年7月才返回台灣。這段特殊的經歷見聞,即是他寫下〈獵女犯〉系列小說的根據。
〈獵女犯〉描寫一位台灣特別志願兵在爪哇參與押解被當地土著「慰安婦」的任務,對軍隊中同性世界的性意識、戰爭中女性肉體的物化、異族間的歧視壓迫…有很深的體認,對當地風土也有不少深入的觀察,透過這位「南洋軍夫」之眼,陳千武為台灣文學寫出了難得的戰爭小說珍品。
13, 洪醒夫:〈吾土〉
洪醒夫,1949年出生於彰化二林鎮的窮苦農家。師專畢業後擔任教職,一度助
理「台灣文藝」編務,1982年因車禍喪生,得年三十三歲。
洪醒夫自1967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逆流〉以來,即孜孜創作,主要題材皆
取自農村的人、事、物,洋溢著泥土的氣息,又親身經歷台灣從農業社會到工
業社會的轉型期,為城鄉變遷留下不少見證。他因早夭而未能成為人們期許的
「文化鬥士」,是台 灣文學界的一大損失。
〈吾土〉一文描寫農民對土地的苦戀,曾於1978年獲第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
耕作,好不容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十幾甲沙丘地,然而當年忍辱咬牙帶領子女
打拼的雙親卻老了、病了!為人子者不忍已無治癒希望的雙親承受苦痛,所以
隱瞞他們病情、並請醫師為其注射嗎啡,以減輕他們邁向死亡過程中的痛苦。
不知情的老人家,一心盼望著能夠乘坐牛車再一次巡視自己的土地,殊不知那
些田地早已被賤賣來支付龐大的醫藥費了….在一次妯娌爭吵中,老人們無意間
得知子女賣地的真相,不由大怒、痛杖長子…。心情沉重的長子,次日清晨於
一陣驚心中躍起,急奔父母房中卻發現他們因為不願成為子女的負擔,而上吊
自殺了!他們雙手緊握、懸空靜止的姿態,彷彿在叮囑兒女們:「土地是我們
的,不管怎樣,都要勤儉打拼再拿回來!」
15, 渴死者:施明正〈喝尿者〉
施明正,1935年出生於高雄,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擅長小說、詩、畫、雕塑,一九六一年的一場政治牢獄,對他的人生觀、創作方向造成決定性的影響。這位年輕的「叛亂犯」因長年監禁,累積了對監獄世界的深刻觀察,成為其創作的基礎。〈渴死者〉、〈喝尿者〉這兩篇同屬監獄小說系列作品,先後獲頒吳濁流小說獎佳作及正獎。
這兩篇型式、主題皆屬罕見的小說,分別描寫一位遭受冤獄的外省教官如何在獄中一心尋死的孤獨與絕望;另一篇則是寫一個以「檢舉匪諜」謀利的人,後來反而被密告入獄。他在獄中每日飲尿的怪異行為,固然有「治療內傷」的合理化解釋,更重要的,那應是出於一種自責,象徵著對於被他陷害而死的人們的贖罪行為。
16, 楊逵:〈送報伕〉
楊逵,日治時代農民運動、文化運動的戰將,是一位將文學作品中的理想,落實於現實中實踐的行動派作家,同時又能將農民、勞工運動的目標,經由文學作品加以宣揚、討論的實用文學主義者。
楊逵1905年出生於台南,1924年自台南州立二中退學,東渡日本,次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就讀,日間當送報伕、泥水工賺取生活費及學費。這段經歷也就是楊逵成名作:〈送報伕〉的依據。
〈送報伕〉描寫派報社老闆剝削報童,受陷而走入絕境的報童,只好團結起來對抗,終於逼使資本家妥協讓步。這種反壓迫、反剝削的精神,是構成楊逵文學作品的基調,他明顯地站在階級鬥爭的運動觀點寫小說,勇於向不公不義挑戰,為台灣文學寫下極具批判性的一頁。
17, 楊青矗:〈連雲夢〉
楊青矗,1940年生,台灣南部人,家境貧困,做過服裝店員、洋裁補習班教師,二十五歲開始寫作,終以小說揚名。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入獄,八三年出獄,八七年任首屆「台灣筆會會長」。目前專攻母語宣揚和寫作。
楊青矗曾在高雄煉油廠工作十九年,為了反映勞工心聲,寫了五六本工人小說,同時也研究企業家,「下筆才不致偏頗」。
本集要為大家介紹的〈連雲夢〉,可以說是台灣第一部以經濟發展為背景,寫企業家創業的長篇小說。他以愛情貫穿全書,每一章也可單獨成為一篇短篇小說,連串成台灣白手起家的創業家的滄桑史。從台灣進入工商社會經濟起飛寫起,歷經兩次石油危機,呈現建築業與企業界的起起落落,探討企業家的成敗關鍵,展現新舊文化的遞嬗與社會變貌。
18, 李喬:〈泰姆山記〉
李喬,1934年生,苗栗大湖人。新竹師範畢業之後,任教小中學二十五年,1982年秋退休後專事寫作,1997年於台灣第一個台灣文學系(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台灣文學系)開課,講述「台灣文化概論」。
李喬已出版短篇小說集《恍惚的世界》《告密者》等十二部,長篇《寒夜三部曲》《情天無恨》《藍彩霞的春天》等九部及多本文化論著,其影響力既深且廣。
本集所要介紹的作品〈泰姆山記〉,可說是其「文學論述的變體」,李喬自稱是「小說化的論文」,是他在寫作以台灣歷史為背景的大河小說時,咀嚼台灣歷史、思索台灣人命運之際的間接產物,文中以二二八事件中一台灣知識青年的逃亡歷程為主軸,描繪台灣人追尋母土聖山的孺慕之情、過程中的阻絕艱辛。結局之處,「捕者」與「被捕者」的相對性與絕對意義,都隨軀體的消亡與大地合為一體,男主角在生命將逝的那一刻,在自己以及敵人身上所撒下的相思樹籽,來春都將發芽成樹,靈魂亦將重臨人間…..生命哪是那樣簡單、脆弱呢?
19, 李昂:〈婚禮〉
在這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要為大家介紹李昂一篇早期的作品〈婚禮〉,一段成長中少女的朦朧,追尋與逐漸醒覺極富象徵意義
李昂,本名施淑端,1952年出生於鹿港,從小深受文學教授施淑及作家施淑青兩位姊姊的薰陶,初中二年級就開始創作。由於作品題材新潮大膽,一直受到文壇爭議,尤其中篇小說〈殺夫〉一出,更造成國際文學界震撼,先後被翻譯成英、德、法文出版。
李昂擅長描寫性愛之前的男女雙方的內心狀況,不時對社會中現存的男女關係作做深刻的思索、檢討,使其作品更增社會意義。
20, 王幼華:〈健康公寓〉
王幼華1956年出生於苗栗頭份,自大學時代即創作不斷,曾獲吳濁流文學獎,現任教於竹南高中。
王幼華是評論家葉石濤等待了三十多年終於眼見的一個「具有偉大資質的作家」,他是台灣社會亂象的描繪者,社會病態心理的解剖者,還是藝術新形式的探索者。
被稱為八○年代台灣都市文學「第一篇」小說的〈健康公寓〉,就是一種複合模式的小說新形式,他根據事物的因果關係井然有序地組織人物的言行及相關的生活片斷,使之成為一個有起有迄、逐步開展的完整故事,它不重視形象之間的歷時性情節聯繫,而常使諸多現象在同一平面上共時性展開,如〈健康公寓〉中作者順著字母編號對公寓住戶逐戶加以敘述,乍看似乎只是一系列互不相干的單位如流水帳羅列,但形象之間實際有某種意蘊在其中,即現代人在物欲橫流的都市沼澤中鑽營、掙扎,所形成的自私、冷漠、貪慾、偏狹,宛如一則廢墟台灣的寓言。
21,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1958年生於高雄鳳山,台大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
朱天心成長於眷村,九○年代伊始隨著台灣政治環境的變化,「眷村」一詞所引起的種種政治聯想與解釋,促使她寫下〈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自行剖解「從未把這個島視為久居之地」的眷村視域,是如何在黨國機器的操控之下,失去了對土地的承諾,也失去了「篤定怡然」的生命情調。我們選擇這篇作品加以闡釋,是希望揭開「眷村文學」被淺俗的意識型態追逐者所貼上的「不解、恐懼的冷漠」等標籤。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充滿著五○至六○年代在台灣各地的眷村城堡中成長的一代的記憶。朱天心把整個眷村當成一則典故來講述,它編納豐富的現實,喚起了不知典故為何物的人們對「某一階段歷史」的認識能力。
22, 東方白:〈芋仔蕃薯〉
1938年出生的東方白,本名林文德,1965年赴加拿大深造,1974年移居亞伯大城愛蒙頓省,任水文工程師,現專事寫作。他是國人少有的理智型小說家。十年來以〈浪淘沙〉──一百五十萬字長河小說將其哲學、宗教、思想徹底重現昇華。
本集所要介紹的是東方白的中篇小說〈芋仔蕃薯〉,文中敘述一位在台灣受教育成長的外省子弟,一直生活在自己的音樂天地中,從來不曾思索過國籍的問題,直到他的大姊在美國辦了綠卡,他也在美生活了十二年,其間接觸不少「大陸人民」,兩相對照之下產生了「台灣人」的立場與自覺,進而積極參與台灣同鄉會的活動。他的外表是象徵外省人的芋仔,內心卻有一顆蕃薯心?東方白藉「馮震宇」這個人物,表達「芋仔蕃薯」對家國的認同。
23,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
林雙不,1950年出生於雲林縣東勢鎮,十三歲即開始發表詩、散文、小說,早期以「碧竹」為筆名,作品多半是學生生活的描述和情愛的體驗。七○年代後期,他在鄉土文學論戰以及高雄事件的激發下,重新思考其人生價值,而在八○年代改筆名為林雙不,他的文學態度、作品風格也隨之丕變,反映出一個知識份子的時代心聲,深刻而感人。
充滿正義感的女學生,在週會時校長公開演講場合中搶校長的麥克風,指責校長對學校師生的欺騙,而遭到情治單位的懷疑和調查。而安全人員竟連續半夜將她帶出徵詢,以精神折磨來逼一個單純、上進的女學生。
一次又一次壓迫,學校和同學的輿論,終至將莊南安的精神狀態逼到極限…。
24, 平路:〈玉米田之死〉
平路於1982年開始業餘寫作,這個非常中性的筆名,令人很難聯想其本人高佻纖細的「仙女」外型。她碩士、博士念的都是數理統計,衷心喜愛的卻是文學。她一心一意都繫在台灣,卻沒想到竟在美國讀書就業、一住十年以上…,或許這一切都讓她「油然生出許多不平與莫可奈何吧」。於是在她析理的筆下,男女主角都有所追尋、本身也都有不可自拔的陷溺。
〈玉米田之死〉描述一位駐外記者對異國生活的無奈、以及理想與愛情消逝的感嘆。偶然中一位美籍台灣人的離奇死亡事件,引動其內心對自我的重新檢視。魅惑著死者、終成其陳屍之所的那片異鄉的玉米田,轉化為家鄉的甘蔗園印象,繼續召喚生者:回家、回家…。
25, 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
田雅各,布農族人,1960年生。是八三年出現的新人。「拓拔斯‧搭瑪匹瑪」一作,對於人生現象切入角度、思考方式、敘事語言都不同於一般作家。該作被列為年度小說,論者即謂:他將為台灣文學注入新血,使台文基礎更為厚實堅固。十多年來彼與一群原住民作家的表現,頗能印證斯言。
「拓拔斯‧搭瑪匹瑪」寫一部老爺車內的一群人,包括由法院回來的笛安、獵人烏瑪斯、酒鬼高比爾、少婦珊妮,以及敘事人物──一「我」。車子艱苦爬坡,駛向山邊故鄉;原住民種種人間苦難乃如卡動畫面,一一跳躍浮現。這個回家路程,充滿現實境況的象徵意味。
26, 客家詩:土地之歌
土地之歌的主題為「表達一種對土地的感情」,結合許多知名客家詩人的詩,如詹冰、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劉慧真、鍾永豐的詩,串成一齣動人的台灣史。此集分四個單元進行:渡台悲歌、櫛風沐雨、豪情浪漫、土地生命。
土地之歌的主題為「表達一種對土地的感情」,結合許多知名客家詩人的詩,如詹冰、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劉慧真、鍾永豐的詩,串成一齣動人的台灣史。此集分四個單元進行:渡台悲歌、櫛風沐雨、豪情浪漫、土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