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發行
‧索書號 VCD 445.1 4023 2000 v.1-v.13
‧集別(每集片長60分鐘)
1, 巴塞隆納的經驗
西班牙的巴塞隆納是一個有一千年歷史的城市,這裏的人熱情友善並熱愛戶外生活。在七0年代初,巴塞隆納開始了一個重要的都市空間實驗,而脫胎換骨,這個實驗不但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品質,也使巴塞隆納獲得了「國際都市設計獎」第一名。「城市的遠見」節目將帶領大家來到巴塞隆納,親身體驗這個古老卻創意十足的城市。
2, 浴火鳳凰 神戶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神戶遭到七級大地震的襲擊,結果造成都市嚴重的毀壞及市民重大的傷亡。五年後,「城市的遠見」節目來到了神戶的現場。今天的神戶,幾乎找不到地震的痕跡,各項基礎建設、公共設施,都井然有序的重建。我們將帶領觀眾到神戶的各個角落,瞭解神戶人如何從悲傷及廢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園。
3, 城市花園 新加坡
新加坡,一個人口三百萬,面積只有台灣五十分之一的小國家,在政治、經濟的表現上是亞洲, 甚至是世界名列茅的優等生。新加坡在短短的四十年間,由一個百廢待舉的英殖民地,脫胎換骨成為亞洲營運中心,而且獲得「花園城市」的美稱。在「城市的遠見」節目中,我們將告訴您,新加坡城市規劃的秘訣以及新加坡如何讓自己保持競爭力並維持領先。
4, 巨人的腳步 上海
上海,從一八四三年南京條約之後,這個海港被迫開口通商,日漸繁華,而且成為冒險家的天堂,但卻一度沉寂。最近十年才拜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再現榮景。從一九九0年之後短短的七年之間,就如海市蜃樓一般長出了一個全新的都市。在「城市的遠見」節目中,我們將帶您來瞭解,這個有如巨人甦醒,邁開大步的城市巨人,其真實面貌。
5, 心靈的故鄉 京都
京都的宅院、庭園、山林與古寺將我們帶入一個屬於日本中世紀的 世界。在這裏,風霜雨露、四季寒暑滲透到生活的細節與節奏中,演化出細膩深刻的美學,一種安頓心靈的美學。京都已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一直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但也面臨現代發展的嚴厲挑戰。京都不但面對這些挑戰,維護傳統並重新詮釋傳統,大膽創新,邁向未來。
6, 打造世界之都 巴黎
巴黎,這個充滿浪漫情懷與藝術氣質的都市,自從一個半世紀前就是世界最現代化的大都會,所有的市政建設及都市規劃不但細膩獨到,並且展現出大氣象的文化遠見,確立了全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的地位。充滿魅力的城市背後總有說不盡的故事,我們將打開這個城市的身世,看看這個時髦又富歷史感,特色鮮明又具包容性的文化首都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7, 古川町物語
古川町,一個位於日本關西岐阜縣的山城小鎮,人口只有一萬六千人,四面翠綠的山脈,清澈的溪水,環抱著與世無爭的山居歲月。這個風光明媚的小鎮,最令人稱道的,倒不是四週的自然景緻,而是歷經四十年持續不斷的社區營造。古川町的全體居民身體歷行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其成功多樣的社區營造活動及成果,獲得了日本「故鄉營造大獎」。古川町是日本社區營造成功的典範之一。
8, 跨越歷史的圍牆 柏林
柏林在第二次大戰中受到戰火無情的摧毀,並分裂成東西柏林長達數十年,一牆之隔卻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八九八年,柏林圍牆倒塌,次年兩德統一,柏林市面對一個城市歷史上少見的一項大工程---如何把被長期分割互不統屬的東西柏林重新整合,而且利用這次機會將柏林建設成一個有魅力、有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9-10, 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的北部。三十年前,全世界的產業發生結構的大調整,魯爾工業區的衰敗勢不可擋,眾多的礦區與煉鋼廠陸續關閉。面對一整個失去生命力而且被重度污染的工業帶,德國人到底有什麼智慧與遠見,能讓這一片國土,再現生機。1989 年,一個規模龐大的魯爾區更新計劃開始,十年間完成了120 個更新案,每個案例都展現出精緻的創意與成熟的執行能力。並且強調生態品質與文化品質,我們將在節目中展示魯爾工業區蛻變後的全新面貌。十年前開始的更新計畫中,關懷弱勢團體的住宅品質是魯爾工業區轉型的重要策略,一系列的住宅實驗包括了礦工、婦女、老人以及兒童住宅。這些住宅實驗不但提昇了這些弱勢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建立了魯爾工業區對未來生活的新標竿。發展太陽能工業是另一項重要的轉型策略,太陽能發電的優點是低污染、原料不會枯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魯爾工業區也積極提供太陽能研發生產的誘因,讓太陽能工業在這裏生根,也為魯爾工業區的產業,找到一個新方向。百年以來,所有魯爾工業區的工廠所產生的污水都排放至恩瑟爾河,這條河流的整治是耗時最長,耗資最钜的工程。如何清理長達340 公里的河域,並將其恢復原貌,所付出的努力是無比驚人。魯爾工業區的改造策略中所隱含的創意與專業能力、智慧與遠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鏡。
11, 震起的希望 九二一重建區
慈濟、從救災到重建,從物資到動員,因著宗教慈悲情懷發揮的強大的社會支持力量,而各行各業專精的人員投入了時間與人力協助災民重建家園。謝英俊建築師結合社會資源,提供原住民朋友工作機會,並用自己的雙手蓋出自己的家,因著地震四分五裂的大地,是當地民眾以工代賑、以打樁編柵的方式細心縫補。在台中石岡,一群熟悉電腦網路的年輕人運用新時代協助石岡梨農度過震後危機,以農維生的埔裏桃米社區的居民,在遭逢震災後,以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後盾將地方產業轉型為觀光民宿渡假村。而由教育部及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及民間團體主導的新校園運動,則在重建區築起一幢幢希望,在地動後綻放花朵。
12, 愛河港市 高雄
愛河,一條烙入高雄人記憶刻度裡的生命之母,孕養著無數的高雄子民。愛河曾經風華絕代,也一度嗚噎哭泣,而今,在港都子民的努力下,生命在這裡再生、人文在這裡發芽,高雄不再是乾渴的文化沙漠。海洋首都的願景究竟是什麼?不只是硬體,更重要的是港都人真正地具有宏觀的國際視野,如何才能發展屬於高雄特有的內涵?才能夠吸引國際的焦點、承載海洋首都的實質理想?
13, 宜蘭經驗
宜蘭是台灣一個傳統農業縣,二十年來宜蘭縣政府按部就班,以一種決不搶短線的態度規劃建設宜蘭縣,終於以一系列高水準的大型公共設施,全縣的總體規劃、教育空間的改造、地景改造運動以及建築文化的思考到落實,而成為台灣地方政府的模範生。同時舉辦國際性的同完節及西式劃龍舟等活動,將宜蘭縣推上國際的舞臺。本片的主要內容,就是呈現這二十年來宜蘭縣的豐富成果,以及發人深省的宜蘭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