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

公視藝文大道

公共電視發行

‧索書號 DVD 810.77 8413 2013 

‧簡介(每片長60分鐘)
v.25 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朱天衣
曾以一首民歌「深秋濃濃的楓紅裡」轟動台灣歌壇,朱天衣,出生於1960年,祖籍山東。父親朱西甯,台灣重要的軍旅作家、台北文壇的領袖之一;母親劉慕沙,苗栗客家人,台灣知名翻譯家,譯介日本文學無數。從小耳濡目染,朱天衣與姐姐朱天文、朱天心是台灣文壇重要三姊妹,著作深受許多人喜愛。受母親的影響,她們也都很喜歡小動物。
  因為對動物的愛,朱天衣來到大自然之中,為了幫助牠們找到一處自在生存的天堂,她花費多年找尋、覓地,終於在新竹關西山上選了一塊七百坪的野地,經過耐心地整地、蓋屋,完成了動物居住的天堂。
  養了19隻狗、19隻貓、喜歡待在樹上的雞、鵝、愛咬人的八哥、及近期被朱天衣救活的鱘龍魚……這是現代人最嚮往的山居桃花源,也是朱天衣山居夢的實現。來到此處,你會讓大自然所深深著迷。
  朱天衣說:「是因為這些同伴們帶著我來的,雖然我一直有山居的夢,但如果沒有牠們的存在,這夢只會遙遙無期,可能永遠不會實現。」究竟,現實生活裡的朱天衣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活又是如何迷人呢?

v.26 多元身分的文藝人──陳玉慧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這麼一則徵婚啟事,共有108位前來面試,陳玉慧將其中42位跟她互動的情形,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徵婚啟事》。身兼散文作家、小說家、新聞工作者、劇場導演和編劇等多重身份,從當年的《徵婚啟事》到現在融合新聞記者的獨特觀察,及文學家的敏銳觸角,走遍世界各地,陳玉慧回到台灣,在『公視藝文大道』節目,與主持人曾寶儀暢談她的作品以及生活。

陳玉慧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時,上了名作家朱西寧的課,當時,他十分鼓勵陳玉慧寫作,尤其鼓勵她把家族的故事寫下來,這份關注開啟了陳玉慧創作的道路,不過,一直要到許多年以後,陳玉慧和德國籍丈夫明夏結婚,此後她不時向丈夫解釋她的家族歷史。在聊天的過程中,明夏感到她的家庭觀很特別,漸漸產生書寫這些故事的慾望,於是開始動筆寫《海神家族》,「《徵婚啟事》讓我成名,我不否認。但它不是我最重要的作品。我的自傳體小說《海神家族》才是。」


走過藍色時期,人也不一定坐在臺下,戲劇也不一定非得有臺詞不可。透過生命至今的尋根之旅,『公視 藝文大道』節目,邀請到陳玉慧,從《徵婚啟事》、《海神家族》,身為報社駐歐洲特派員的散文或新聞集,乃至於反觀自我的《找回無條件的愛》,到現在網路/臉書世代的閱讀及寫作行為是否會改變等主題,透過主持人曾寶儀近距離的接觸陳玉慧,不僅可以體會到她獨有的視角,如何將世界重新投射在眾人面前,更會讓您瞭解─陳玉慧,依然是陳玉慧!!

v.31  華人文學桂冠──司馬中原
相信許多人都非常懷念半夜守著收音機,又好奇又害怕,為了要聽司馬中原講那活靈活現的靈異鬼故事;也很熟悉那句『恐怖唷~』,被眾多人模仿地維妙維肖的口頭禪。

從年輕時就開始大量寫作,40餘年來走遍大江南北,見多識廣,也使他寫作範圍相當寬廣,創作多達一百種。不論是史詩性的小說、抒情散文、鄉野傳奇故事或是給兒童們的童話故事,皆充滿著警世寓意在裡面。

司馬中原這一生從未受任何正統學校教育,僅在兒時讀過一陣子私塾,憑著自修苦讀,歷年來獲得了全國青年文藝獎、教育部文藝獎、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十大傑出榮民獎、聯合報小說特別貢獻獎、國家文藝獎;在2012年他還獲世界文化藝術學院(WAAC - World Academy of Arts and Culture)暨世界詩人大會(WCP - World Congress of Poets)二單位共同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這是台灣知名作家第一位獲得此獎,台灣文壇也藉此再度於世界文壇綻放光芒。

他一路走來以「文化教育」作為職志,至今仍在大學開課教書,四書五經、天文地理、科普玄學皆融合在內,希望能讓學生們以有限的生命,來領略無限浩瀚的大宇宙,並以中庸、自謙之姿,對天地萬物心存敬畏,戰戰競競向宇宙生命學習。

v.33 關於小野:寫作、電影與人生的思考
如果是六年級生以前的讀者,說到小野,很多人腦中會浮現出《蛹之生》、《試管蜘蛛》等書,尤其是已經是「三十週年紀念版」的《蛹之生》,對許多人來說,是成長的讀書記憶之一;可是對於年紀小一點的讀者來說,小野可能是企鵝爸爸,他有個企鵝家庭,家中有個青蛙兒子、大小雞婆等,關於小野一家人相處的故事;除了著作等身外,小野其實也是台灣這三十年來的各項文化藝術媒體等重大事件的要角。

小野,本名李遠。民國40年(1951) 出生於台北艋舺,父母皆為來自閩西的客家人。就讀師範大學時代就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作品暢銷海內外,成為台灣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說曾經獲得第二屆聯合報小說比賽首獎等文學獎多次。小說也被電影電視公司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較知名的有「成功嶺上」和「男孩與女孩的戰爭」「黑皮與白牙」等。

八十年代初,由美國返回台灣受聘為中央電影公司製片企劃部副理兼企劃組長,大膽啟用年輕創作者,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促使台灣電影轉型並登上國際舞台。九十年代初告別電影圈後投身教育、環境生態、文化及歷史重建的行列,推動許多文化活動,同時也為兒童及青少年讀者寫了「小野童話」及系列的家庭親子幽默散文,如「大小雞婆」、「豌豆家族」、「企鵝爸爸」等,作品再度暢銷海內外。2000年,受聘為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2006年選為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總經理。

2012年,小野寫了七個問答題的人生考卷,集結成《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一書,並出版書寫多年的小說『魔神摸頭』,道盡他的土地與人情間交織的情感。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